美食界百變怪|英式鬆餅竟是司康?比利時、美式、法式鬆餅多樣風味,哪種才是你的命定口味?-UrbanSavour好味兒

美食界百變怪|英式鬆餅竟是司康?比利時、美式、法式鬆餅多樣風味,哪種才是你的命定口味?

 
分享

近期肯德基和麥當勞相繼推出「鬆餅堡」,瞬間引爆社群版面,滑開 IG 限動,全是打卡照和心得文,宛如一場全民搶食行動。
不過有趣的是,雖然都叫鬆餅堡,用的可不是同一種鬆餅,麥當勞是美式蓬鬆款,肯德基則偏向比利時風的格紋脆皮。其實,鬆餅在不同國家各有做法與口感,背後的文化背景也不盡相同。

100%

鬆餅的起源

鬆餅的歷史比你想得還要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古羅馬時代,當時人們就已經懂得把穀物研磨後混入水與蛋液,再放在平面加熱器具上煎熟。雖然模樣簡單,但這就是鬆餅的雛形。
到了中世紀,歐洲各地開始出現以牛奶、奶油、蜂蜜為基底的麵糊,加上當地流行的香料、果乾或發酵技巧,使得鬆餅在不同地區發展出自己的版本。

100%

比利時鬆餅(Belgian waffle)

比利時鬆餅最大特色是那明顯的格紋。這類鬆餅的麵糊通常會加入酵母或打發蛋白,經熱壓機烘烤後,表層酥脆、內裡蓬鬆。
它主要分為兩種:方正的布魯塞爾鬆餅(Brussels waffle),常見於街頭販售,搭配鮮奶油或巧克力醬享用;另一種是圓形厚實的列日鬆餅(Liège waffle),拌入珍珠糖後烘烤,甜度更高、外酥內Q。

100%

美式鬆餅(Pancake)

美式鬆餅多靠泡打粉或小蘇打發酵,煎成蓬鬆厚實的小圓餅,口感柔軟綿密,常被堆疊成高塔,淋上楓糖、奶油或果醬一起享用。
美式鬆餅最早由英國移民帶入美洲,隨著在地飲食文化的演變,逐漸發展成不強調酥脆外皮,而以厚實飽口為特色的模樣,成為美國家庭早餐桌上的常見料理。

100%

法式鬆餅(crêpe)

法式鬆餅其實就是大家熟悉的「可麗餅」,一種極薄、柔軟、可甜可鹹的麵皮。麵糊比例精準,煎起來像絲綢般滑順,捲起來包果醬、起司、火腿都行。
在法國布列塔尼地區,可麗餅分為甜鹹兩派:鹹可麗餅以蕎麥粉製成,帶有獨特穀香,當地稱為「Galette」;甜可麗餅則講究細緻口感,常搭配橙酒或奶油,是許多法國人心中經典的街頭甜點。

100%

英式鬆餅(Scone)

說到英式鬆餅,不少人會聯想到外酥內鬆、口感紮實的司康,常見於下午茶時段,搭配果醬與凝脂奶油(Clotted Cream)享用。它與煎製的 Pancake 屬於截然不同的類型。
而在「懺悔星期二」(Shrove Tuesday)的傳統裡,英國人所說的 Pancake,是一種介於美式與法式之間的煎餅:輕薄、帶點彈性。最經典的吃法是擠上檸檬汁、撒點糖粉,酸甜爽口,是許多英國人記憶中的節日滋味。

100%

Inter-Livery Pancake Race

說到英國鬆餅日文化,就不能不提英國倫敦的一項傳統趣事—Inter-Livery Pancake Race。這場鬆餅賽是在大齋期(Lent)開始前,把家中僅存的蛋、奶油和糖清空,為進入禁食期做準備。
據說這個活動靈感來自15世紀奧爾尼,一位家庭主婦在懺悔星期二那天忙著煎鬆餅,發現快來不及做禮拜,情急之下只好端著鍋子邊跑邊煎,這幕場景後來成為流傳至今的民間傳說。

100%

如今,每年這場比賽都在倫敦市政廳前舉行,參賽者來自不同的工匠行會(Livery Companies),身穿誇張制服或工作服,如:律師袍、醫師袍、麵包師裝扮,邊跑邊翻鬆餅。
比賽由槍械行會鳴槍開場,製鐘師負責計時,而水果商行會則提供新鮮水果,搭配鬆餅販售,最終獲勝隊伍可贏得特製的平底鍋獎座。

100%

 

文 / Sheena
Photo Credit:IG @kfctaiwan / 官網 teen.gwnews / calendarcusto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