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可頌其實不是土生土長的法國美食-UrbanSavour好味兒

抱歉,可頌其實不是土生土長的法國美食

 
分享

撲鼻而來的陣陣奶油香氣,手中紙袋透著點溫熱,從邊緣一角咬下,層層酥皮應聲碎裂,外層酥脆、內軟帶點彈性的口感,在齒頰間碰撞出豐富的口感層次,五官享受一次獲得滿足。

這就是法國人見人愛的日常美食——可頌(Croissant),一杯咖啡歐蕾、一份烤得酥香的原味可頌,一份報紙,日子過的講究的巴黎人,就能在咖啡館外消磨上一個早晨。在台灣,雖然不見得日日過的浪漫,但對於可頌的喜愛,可說是日益增長,託上以豐富口味變化、日式口味的八月堂、或打著工藝等級、法國傳統製作手法的Gontran Cherrier、吉可頌等的福,在台灣要吃到道地美味的可頌愈來愈容易。

保衛國土、斯懷家鄉的美味彎月紀念
但其實,可頌其實並非誕生於法國!相傳在十七世紀末期,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軍隊曾嘗試於夜晚突襲奧匈帝國的維也納,軍隊挖著地道準備圍城,卻遭清晨準備上工的麵包師傅發現,多虧了麵包師傅及時向守衛軍隊敲警報,才成功保衛了維也納。為了感謝麵包師傅與慶祝好消息,當地人便以鄂圖曼帝國旗幟上的標識——一輪新月,為造型創作出彎月形狀的麵包(La Lune Croissante),也就是後世俗稱的羊角麵包(Petite Corne)。

一百年後,當奧地利公主瑪麗.安東尼(Marie Antoinette)嫁給了法國國王路易十六,這款麵包便隨著公主帶進了法國皇室;相傳熱愛美食也思懷家鄉的瑪麗皇后,總是喜歡在早晨品嘗那酥脆又鬆軟的羊角麵包,搭配熱呼呼的咖啡或熱巧克力一起享用。

漸漸地,這款甜酥麵包開始在貴族圈內流行,靠著前所未有的酥香風靡於民間,慢慢演變成現今法國美食界中的經典角色,並在 1860 年擁有了「Crossaint」這個正式名稱,經過法國烘焙師改良,將傳統的布里歐麵團,改為酥皮的做法,最後成為現在的的千層樣貌,層層疊疊間的孔隙帶來更輕盈柔軟的口感,而第一份官方食譜則在 1906 年於烹飪百科全書中出版。

法國人才知道的不成文規定
至於是誰把原本的月兒彎彎造型給拉直的呢?現今我們看到可頌並不全然是彎月造型或長直型,據說不同形狀的區別,來自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奶油」屬於非常稀少珍貴的食材,為了辨別可頌裡頭使用的是植物性奶油還是純牛油因此而生了不同形狀。直型代表使用牛油,彎型則代表使用乳瑪琳或其他植物性油品製成。

也有一說是當可頌流行至英國後,英國人普遍覺得彎型可頌難於塗抹果醬,英國的連鎖超市為了取悅顧客因而做出大量的「去彎可頌」,雖然在造型上有小小更動,裡頭仍然是不變的美味。

甜酥奶香的美味秘密
那麼,該如何挑選出一個完美的可頌?可頌要好吃,除了需要使用良好的食材外,製作過程也相當繁複精細,據統計,販售於法國麵包店裡頭的可頌,約有百分之三十到四十並非以手工製作,而是採購現成的冷凍麵團,簡單烘焙即可出爐。

根據榮獲 2014 年最佳可頌獎的 Michel Lyczak 表示,「要烤出最棒的可頌,祕訣在於每種食材的質量,糖、鹽、麵粉、牛奶和雞蛋等,但其中最重要的是『奶油』,在等待麵團發酵前,需經過多次的壓平摺疊,創造出酥皮層,對於每個步驟和細節都必須格外關注,因為如果你不這樣做,做出來的就只是普通的麵包了」。

這週選一天過上個半調子法式早晨吧!前一晚買份原味可頌或是撒上杏仁或填入巧克力的可頌,不用特別早起,只要稍微用小烤箱烤熱,同時煮杯咖啡,就能用滿滿的奶油與咖啡香氣喚醒自己。但請謹記最後一個美味原則,出爐後趁熱享用!

 

 

延伸閱讀|
為了這份薯條值得拼命!究竟比利時人有多愛吃薯條?
夏季食研所|水果熟了別丟,把它製成雪酪吧!

 

 

文 / Dora

Photo Credit:devil's food kitchen / Patisserie Makes Perfect / Half Baked Harvest / Peta UK / Imgur / International News / Reddit / Grub Street / Pinterest